我省农村电商的“短板”分析及对策

www.jseca.org.cn   2016-11-21 09:56:05  
摘要:摘要: 随着“电商换市”的深入实施,我省农村电子商务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农村电商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2015年,我省实现县及县以下网络零售额3452亿元,村级网络零售额近1000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304亿...随着...


摘要: 随着“电商换市”的深入实施,我省农村电子商务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农村电商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2015年,我省实现县及县以下网络零售额3452亿元,村级网络零售额近1000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304亿...

随着“电商换市”的深入实施,我省农村电子商务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农村电商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2015年,我省实现县及县以下网络零售额3452亿元,村级网络零售额近1000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304亿元,同比增幅均超过50%。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我省先后建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1.1万余个,开设省、市、县“特色馆”33家,培育以“淘宝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村280个,建有县域电子商务园区80余个,各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有效扩大了农村消费、增加了农民收入、激发了农村创业、促进了社会和谐,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伴随着快速发展,我省农村电商存在的“短板”问题也逐步显现。

一、我省农村电商发展“短板”及形成原因

目前,我省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网络双向流通体系已经初步建成。从整体来看,“下行”承担了培育村民网购习惯、平衡城乡消费待遇、建立双向流通节点等任务,势头正劲,体量较大;“上行”承担了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等任务,势头向好,体量不大。我们认为,农产品“上行”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现阶段的“短板”所在。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门梳理,并认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一)从供给侧看,农产品生产的 “三化”程度较低制约了产品供给。电子商务对商品的供货来源和产品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让农产品实现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方面不占先机,山地、丘陵、海岛等地形使得我省适合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的土地资源较少,先天条件的限制导致了我省粮食、油料、肉类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大宗农产品的产量不高,制约了产品供给。此外,我省农业生产借助外来资本程度较低。唯有对种植业进行大规模投入和标准化生产,才能保障产品品质维持在一定基准之上,也唯有希望通过品牌溢价来获取更高利润的企业,才能真正为产品品质负责。而在外来资本介入的过程中,土地流转权利保护不当、精细化管理人才的缺失已逐渐成为壁垒。

(二)从需求侧看,品牌化建设相对薄弱抑制了消费者的需求。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的鲜明特点。多样性的选择、开放性的市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让当下的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更加挑剔。当前的电子商务市场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商家面对挑剔的消费者,“共性化、同质化、杂牌化”就意味着消亡。品牌化的根本是创造差别使自己与众不同,造就金字招牌,牢牢吸引消费者。农村电子商务要长久发展下去,就必须要突出品牌化。目前大部分农产品企业、农户对品牌的培育意识较弱,有些生产者和网商虽然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专业的品牌策划商、品牌培育商服务价格又较高,普通农村电商经营户难以承担。品牌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大量消费者的流失,也导致了价格难以提高。而浙江已经培育出的农业品牌,知名度却多数仅停留在本省之内,全国知名的品牌较少,国际品牌更是寥寥无几,这无疑缩小了市场的范围。

(三)从连接端看,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尚不健全削弱了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联度。由于浙江山地、丘陵、海岛面积占全省面积70%左右,且村落分散不集中,在自然条件上阻碍了物流的发展,加大了物流配送成本。大部分物流企业因为薄利或微利,不愿介入农村物流市场。此外,浙江农产品以生鲜为主,与之相配套的冷链物流尚有待健全。物流配送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产品销售成本提高,冷库、冷链物流的资源缺乏,缩减了销售时间,缩短了销售半径,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

二、补齐农村电商发展“短板”的举措

(一)开展模式创新,整合农产品供给侧资源。我们认为,农村电子商务在资源分散的环境下难以实现全面发展,必须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在客观环境难以改变的前提下,我们选择以模式创新的方式进行资源集聚。

1、推进商品集聚。我省自2013年开展“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以来,已在全省近50%的行政村设立了农村电商服务站,这些服务站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网络代购服务和便民生活服务,还可以作为农产品从分散到集聚的节点使用。村服务站运营人员从村民手中收购农产品,统一集中到县域运营中心,依托互联网平台,以县为单位对农产品进行包装、销售。目前该模式已发展到2.0版本,活跃的农村电商合伙人可以通过众筹的模式成立农产品销售公司,出售农产品。

2、推进网商集聚。今年5月,我省开展了特色馆提升改造工程。发挥线上线下融合优势,通过“淘宝·特色馆”运营商将其服务的农产品网商集聚到电子商务园区内,形成具有产业特点、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电商集聚区,形成规模效应,节约电子商务企业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电商园区与特色馆运营商联动,划出不少于2000平米的专用区域予以支撑,并提供商务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等公共服务资源,建立满足农产品需求的仓储和物流体系。地方政府可派专人入驻,负责农产品的品质把控和溯源建设。

3、推进产业集聚。2015年6月,省商务厅和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发展和提升电子商务村的指导意见》,通过大数据手段整理出了250个具备电商发展基础的行政村名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通过深入发掘“萌芽村”、整合提升“规模村”、重点培育“示范村”等方式,全面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专业村。截至2015年末,全省拥有网络零售额超1000万元的行政村280个,共计销售额251亿元。以临安白牛村为例,全村511人,开设了 46个网店,依托电子商务销售当地特产山核桃,年销售额达到3亿元,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坚果炒货第一村”。由于电子商务的产业集聚效应,临安逐渐演变成了全国的坚果炒货集散中心。

(二)开展品牌培育,扩大农产品需求侧市场。打造农产品品牌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过程,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1、培育产品品牌。好的产品品牌是从生产到销售的一整套科学管理的结果,我省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将充分整合全省各类涉农资源,通过优化品种、生产区域和生产方式,严控产品品质;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运输、标准、检验检疫等一系些列标准化商品化处理,形成品牌商品进入市场,优化营销方式,进而形成农产品商标注册及保护机制,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建设。

     2、培育区域品牌。进一步强化对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和保护,建立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质量追溯体系。保护优势品种资源和环境,传承地方传统生产、加工工艺,开发历史文化民俗资源,扩大传统产地声誉,加强品牌经营资源整合。挖掘品牌资源潜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

    3、培育渠道品牌。在电商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少农产品电商专业销售平台崭露头角,在农产品上行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海盐县的U掌柜,注册不到半年就已完成生鲜水果销售6000万元。公司通过买手对农产品进行品质把控,采用前置仓模式解决最高频品种的顾客需求。这种渠道品牌的催生逐步淡化了地域品牌的概念,打造了“某某出品,必属精品”的渠道品牌。

三)开展物流试点,提升农产品连接端效率。物流配送作为连接农村生产端和城市消费端的桥梁,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我省将进一步合理规划和布局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搭建城乡仓储物流平台,有序建设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实施快递下乡工程,鼓励快递企业在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或利用超市、小卖部从事快递代投业务。大力发展产地预冷、冷冻运输、冷库仓储、定制配送等全冷链物流。有效整合农村现有物流资源,鼓励供销、邮政等发挥原有优势,参与农村电商物流发展,探索多种方式的物流配送服务。

2、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保障供地指标,利用农村集体留用地等土地资源建设电商公共仓储设施。开展“仓配一体化”试点,支持快递企业投资或者与仓储企业合作建设公共仓储。引进专业化仓储运营机构,加强与公共仓储的管理,引导电商经营户的货物入仓统一管理。进一步降低仓储物流成本,提升农村电商市场竞争力。

3、积极发展农村电商物流新模式。开展“互联网+众包模式”试点;探索大数据模式下的集中+分布式的立体供应链体系,用前置仓模式解决最高频品种顾客需求。


Copyright ©2016 Jiashan Electronic Commerce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嘉善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浙ICP备16040375号-1